與AI共創的專業智慧:將AI培養為你私人管家與思維教練
與AI共創的專業智慧:將AI培養為你私人管家與思維教練
最近許多人問我:「到底該如何專業地、高效地使用AI?」在這個問題背後,常隱藏着一個普遍的誤解——許多人將AI當作快速搜尋答案的工具,彷彿是一個高階版的Google。
事實上,如果我們只是淺層使用AI,就無法真正挖掘它的潛能,浪費了AI。我第一天用AI時就在想:與其把AI當成工具,我們更應該視AI為一個值得信任的私人管家和專業思維教練。
當你聘用一個管家,你不會只是簡單下達命令,而是會提供全面的背景資訊:年齡、性別、家庭結構、工作、過去的一些「成果」與人際之間的利害關係,然後才給清楚的指示,並且歡迎接納他主動提出建議與回饋。對待AI也應如此。我始終提醒自己遵循「Give TO Get」的原則,必須先系統化地給予他足夠精密的資料與脈絡,AI才能像管家一樣,細緻地回應,甚至引領我走得更遠、更深。
首先,要讓AI真正立體地了解我們,就需要完整提供關於我們自己立體的背景、需求與困境等多維度資訊。這就像是你招聘一位新管家時,必須先讓他充分了解你家中的一切,從生活習慣到個人偏好,只有如此,他才能提供細膩、精準且個性化的服務。一般,我在展開一個討論之前,都會先上傳一份與話題相關的專業資料,然後讓AI先分析總結,就其分析結果,我再來發問、修訂、補充,等整個思考相對圓滿了後,我才來提出要求,再進行深度的創作與思考。
透過我與AI長期深入的溝通實踐後,整理出以下與AI深度協作時使用的框架,我相信它同樣可以提升你的專業力與深刻度:,
1.【明確目標】:精準告訴AI你的溝通對象與明確目的。例如:「我的受眾是企業管理者,目的是透過AI提高策略決策的準確性。」
2.【情境與問題】: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、細節及問題脈絡。例如:「企業管理者的痛點是資訊過載、決策壓力大,需要更精準的分析工具與思考框架。」
3.【認知與框架】:提出專業的理論依據或心理模型。例如:「根據決策科學中的認知負荷理論,如何透過AI協助管理者降低決策壓力?」
4.【明確轉化】:告知AI你期望的最終轉化行動。例如:「我希望生成一篇專業深刻的文章,引導管理者留言互動或預約專業諮詢。」
5.【反差引發好奇】:利用專業的反差觀點,引發受眾興趣。例如:「AI並非替代你的決策,而是提升你決策品質與深度的夥伴。」
6.【持續優化】:持續與AI進行深度的追問與討論,不斷深化專業內容。例如:「根據你提出的建議,哪個部分能最有效降低決策壓力?原因何在?」
回顧我與AI的溝通過程,有一個明顯的特色,就是互動式的反饋與深入的對話。AI就像一面鏡子,精準地映照出我的思考邏輯、盲點與潛在機會。與其說是在與AI對話,更像是透過AI與自己對話,發現更真實、更全面的自己。
曾經,我也反思過:使用AI協助創作,是否存在道德問題?經過深刻的思考,我發現重點並不在於你是否使用了AI,而在於你是單純地Copy and Paste,還是透過AI一起思考、消化、反饋、修訂與補充。當你與AI進行了深刻的互動與系統化的引導,最終呈現的內容,其實正是你與你的AI管家之間的獨特創作,當中並不存在不道德的問題。
當你真正開始以這種專業且深度的態度與AI互動時,AI將展現出如同私人管家般的體貼、周詳與專業洞察力。透過AI的協作,不僅能提升你的專業能力,更能啟發你的深層思維,持續突破自身極限。
這場與AI共創的專業智慧旅程,實際上也是我們不斷自我提升、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。我誠摯地邀請你,開始嘗試將AI培養成你的私人管家,攜手開拓更專業、更深刻的人生。
你目前是如何與AI專業互動的呢?歡迎留言,與我分享你的寶貴經驗!
無論你現在處於職涯哪個階段,我都鼓勵你勇敢地開始探索與AI深度互動的旅程。相信我,只要你願意投入一些時間和心力,AI一定能成為你成長道路上最有力的支持,助你更快速、更高效地達成目標、實現夢想!
玄商老師
沙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