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的迷思:當我們用同一把刀,再次雕刻下一代
在這個時代,成年人一邊在教孩子「怎麼成為一個人」,一邊在試圖撫慰自己內心那個從未真正長大的孩子。
心理學的語言叫它「內在小孩」——那個在我們童年時代受傷、壓抑、渴望被理解卻被忽視的自己。而靈性的語言會說,那是我們未竟的情緒旅程,仍在靈魂裡等待一次「被完整」的可能。
但最弔詭的是:我們一邊在教孩子成長,一邊又在修補自己「成長過程的裂縫」。我們從未被好好教過什麼是情緒、什麼是愛、什麼是邊界。於是我們用一套未經檢查的「教」,去重複塑造下一代。
這真的是「教導」嗎?還是,只是「繼承性地使用那把我們曾被削平的刀」?
教育還是雕刻?我們都忘了問的那個問題
我們從小被教:「要聽話、要努力、要成材」......但這些教育的方式,其實像是雕刻。我們被一點一點削去「情緒的多餘」、剪去「不符合規範的興趣」、壓平「過度敏感的感覺」。於是我們變得精緻,但內裡空洞;外在合格,內心卻搖晃。
現在,輪到我們當大人,當父母,當老師——我們是否就理所當然地,拿起那把「刀」,繼續雕小孩?以「為你好」之名,以「要讓你更有競爭力」為由,將孩子的真實與原始,雕成社會可接受的模樣。
這真的是教育的本意嗎?還是,我們根本沒時間停下來問:教育的目的是育出什麼樣的「人」?是複製,還是活出?
如果我們教的,是自己都沒活出來的東西?
我們叫孩子「誠實表達」,但我們自己壓抑情緒、社交微笑。
我們叫孩子「要有自信」,卻常在鏡子前嫌棄自己。
我們要孩子「不怕失敗」,但容不下一次考試不及格的成績單。
我們是不是用內在小孩尚未痊癒的傷,去「施教」?
我們是不是用尚未消化的焦慮、不安全感、羞恥感,去指導下一代?
我們說那是教,其實那是代代相傳的壓力與不安。
教育的重啟,不是新知識,是新視角
真正的教育,不該是拿起一把刀,雕出一個理想的人形;而是種下一顆種子,讓它按照自己的節奏長成一棵自由的樹。
我們需要一場集體教育觀的覺醒:不再從「不夠好」出發,不再從「我要你變成」出發,
而是從「我陪你發現你是誰」出發。
與其不斷教孩子成為什麼,不如我們學著怎麼真正地「做一個人」,給出示範,而不是指令。
最後的提問留給你:
當你說出「我在教他」這句話的時候,你的內在小孩——那個被削過的你,是否也還在默默流淚?
如果是的話,願我們今天起,願意放下那把舊刀,改用雙手和眼睛,去抱、去看、去陪。
那將不只是教,而是一起重新做人。